养德   开智   健体   立美   尚劳
您的当前位置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教研活动 >教研论坛 > 迁移整合 体悟诗情

迁移整合 体悟诗情

发布时间: 2018-04-05   | 来源:本单位 | 点击数:14005

陈静怡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730030)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情感理解分析题,要求考生基于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够对诗歌思想情感内容作出分析和评价,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在一轮复习中,学生从鉴赏形象题、语言赏析题、表达技巧题三种题型中对诗歌情感的品评已有初步感知,但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审美意识,在品评诗歌情感时无章可循,易出现答题语言大而化之、所表述的情感与诗歌内容有所剥离的现象。鉴于此,笔者结合历年考题,设置专题复习帮助学生强化训练。

一、眉清目秀定基调

诗歌题目犹人之眉目,眉目即可“传情”。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诗篇中,往往能从题目和注释中传达与诗歌情感有关的信息,考生在阅读时需眼明心亮。例如下列几首诗歌的题目及注释,便可引导学生判定诗歌的情感基调。

1.《征人怨》        唐·柳中庸

2.《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4.《春日登楼怀归》   宋·寇准

5.《清明》  北宋·黄庭坚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6.《越中览古》  唐·李白

注释①: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战国时越国兴盛一时。

7.《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2013·重庆)

注释①:钱继章,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

以上的七首诗歌,题目或注释指向明确,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题材,如《征人怨》的情感基调是“怨愤”,题材为边塞诗,学生即可触类旁通地想到边塞诗中多有对战争的厌恶、对长期征战的厌倦、渴望和平、征战在外而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情感基调是“闲适”,题材为山水田园诗,学生亦可触类旁通地想到山水田园诗中多有诗人对山水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享受于安闲舒适的隐逸生活的愉悦之情,以及不甘归隐、壮志难酬的心绪。学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在进一步的情感分析中就不至于迷失,但也容易产生套板反应,不仔细读诗句便按照“套路”作答,答案流于空泛或对复杂情感的分析过于单一,甚至有可能出现误解,因而对诗句中意象、典故、情感特征词的赏析也很关键。

二、一花一叶总关情

诗歌意象的辨析在鉴赏诗歌形象这一题型中有所涉及,对学生而言不存在太大的困难,而能够表情达意的特征词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往往是形容词、动词,例如以下三首诗歌,可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情感特征词和意象,并用词或短语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吴松道中二首(其二)(2012·山东)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3.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学生可通过抓意象和关键词来挖掘出诗歌的情感内涵,如苏轼《卜算子》一词中,学生抓住“缺”、“疏”、“幽”、“孤”、“寒”、“寂寞”、“冷”等关键词语,很自然地就挖掘出词人所要传达的孤寂、忧愁、怅惘之情;从方回的《舟行青溪道中入歙》中,学生抓住“缓”这一关键词,就可以分析出诗人对美景的热爱之情及陶醉山水间的喜悦之情。

三、情景关系需细品

古诗中情感除直抒胸臆外,大都借景、借典抒发,那么情与景(典)的关系是否一致,是领悟诗歌情感的一个难点, 例如下面这首诗歌的情与景的关系,值得寻味。

1.绣岭宫词  [唐]李洞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①绣岭宫:唐高宗时所建行宫。

②李洞:唐末诗人,京兆(今西安)人。

③野棠:棠梨,唐玄宗曾于绣岭种棠梨。

这首诗前两句写春日美景,但若是只抓意象和关键词,很容易误认为这首诗要抒发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和陶醉,然而结合诗题、注释和诗歌后两句可发现,春草丛生之地恰是当年行宫之所,无主之梨恰是当年皇帝所植,看似写春日美景,实际上是写行宫荒芜、御地无主。这一切都显示出大唐王朝的衰落,由此可以发掘出作者对大唐的衰朽寄予的无限的惋惜与感慨。而这正是用“乐景”来写“哀情”,体现了情与景关系的相反性。这是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需加以注意的,考生可从学过的诗歌中体会这种情景关系,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是写春日早晨美景,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的是送别的哀愁;白居易《长恨歌》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似美人之面的芙蓉和像美人之眉的柳叶皆为美景,却为抒发物是人非、香消玉殒的哀痛之情。

四、全面观照,综合作答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的练习,可综合运用,务求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全面、透彻。以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的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

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 ,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晚唐诗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道题时,可以按照之前三个步骤对诗歌进行全面观照,首先,从诗题和注释当中,考生可以确定这首诗的题材为怀古诗,诗人生活在晚唐没落衰朽之际,而秦国昔日曾强盛一时,可以基本判定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怀古伤今之情;其次,从诗歌的意象和特征词中,考生可以找到“荒”、“尽”、“破”、“晚”、“昏”等词语,感受到一派末世晚景,而这些词语所描绘出的景致,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是一致的,即“哀景写哀情”。在此认识基础之上,考生即可按照题目要求组织处答案: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天色昏暗,黄沙漫道,透露出荒凉衰败的气息。诗人遥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而如今唐王朝国势衰颓。今昔对比之下,诗人的凄怆、忧伤之情油然而生。

 

以上几种方法,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所阐述的几种鉴赏方法相合。通过诗题、注释中的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介绍来确定诗歌情感基调,即“知人论世”;从诗歌表面词语由表及里挖掘情感内涵,即“以意逆志”;品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明确诗歌情感,即“缘景明情”。其实,这些方法在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时即可习得,高三复习只是一个方法迁移、整合的过程。



陇ICP备170048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