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   开智   健体   立美   尚劳
您的当前位置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教研活动 >教研论坛 > 甘肃新高考模式下地理选课走班的思考

甘肃新高考模式下地理选课走班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8-04-05   | 来源:本单位 | 点击数:16205

郭亚明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730030)

摘要: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2019年新入学的高一的学子将在毕业时面临新高考模式的考验,也将尝试 “选课走班”体验。本文拟对地理选课走班问题进行一点思考,希望引起地理同仁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以便未雨绸缪,届时能顺利推行。

关键词:甘肃  新高考  地理  选课走班

 

甘肃省新一轮高考改革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2019年新入学的高一的学子不仅将在2022年面临“3+3”、“6选3”的高考科目组合新变化,而且在高中就读阶段,还将成为更具创新体验的“选课走班”制的参与尝试者和亲身实践者。作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重要环节,“选课走班制”日益被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日程,从已经试点的江苏、上海等省区来看,选课走班制也很可能成为大势所趋下的不二之选。然而,在笔者调查看来,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学生,甚至为数不少的老师对“走班选课”不是莫衷一是、不明就里,就是知之甚少甚或一无所知。故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选课走班做点探讨,权作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地理同仁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以便未雨绸缪,届时能顺利推行。

一、何为“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高校改革对多元化生源的需求,也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对现有高中各学科课程资源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内容,并按照所选课程及组合情况,学生分别去不同班级的教室听课、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行政班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选科目去不同的教学班级听课、学习,有点类似于自助“套餐”的形式。这一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淡化了行政班的概念,学生将不再有固定的班级、固定的班主任。

具体到现阶段的高中课程状况和高校选拔机制要求,甘肃省新高考模式不再分文理科,考生成绩由“3+3”组成,即全国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3门课,各科满分分值为150分,其中外语科目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最好成绩入分;选考科目实行“6选3”,由考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高校招生对等级考试科目组合的要求,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课中选择3门,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将纳入高考录取的等级考试科目(具体组合可参看下表)。同时,还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有人概括地称新高考录取模式是“两依据、一参考”。

必考

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

政治+历史+地理

政治+化学+生物

政治+物理+化学

政治+历史+物理

历史+地理+物理

政治+物理+生物

政治+历史+化学

历史+地理+化学

物理+化学+生物

政治+历史+生物

历史+地理+生物

地理+物理+化学

政治+地理+物理

历史+物理+化学

地理+物理+生物

政治+地理+化学

历史+物理+生物

地理+化学+生物

政治+地理+生物

历史+化学+生物

————

二、高中设置选课走班的意义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和彰显学生个性及主体地位。受遗传、环境、教育体验及主观努力程度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之间或多或少总存在差异,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研究认为,人类智力多种多样,个体智力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结合。不同个体的智力元素组合方式决定了个体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的身心差异诸如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会愈加明显。虽然我国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但并不表示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一个要求,更不能说要求每个学生的所有课程都成绩相同或科科拿优。现代教育恰恰应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赋予学生一定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权利,以更好的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没有选择余地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像操纵机器人似的整齐划一的“程序”。因此,新高考模式下的选课走班制度改变了以往哪种统一规定的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僵化局面,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设置多样的、有弹性的选考课,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课程组合,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比较容易尝试到成功的快乐,无形中也学会了正确评价、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地位,逐步找准未来发展方向。任课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内容和难度。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兴趣、特长,促进其潜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2.有利于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往的全部必考课程模式,只关注学生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知识的深度、广度与技能的专业性受到一定的限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发展奠定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基础,但随着知识的发展、更新、分化、深化、细化,传统的学校课程教育模式很难反映当代知识发展的新动向、新成就,明显滞后于知识本身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要求。选课走班这一学习组织方式则弥补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几百名学生同样的书、同样的课、同样的练习,忽略学生成长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为学生专业选择提供了更大自由空间,可以选学、选考那些自己最喜欢或更有发展潜力的课程,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深化,通过走班还扩大了接受不同风格教育的范围,接触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一方面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为将来进入高校学习深造,以及步入职场工作奠定更加有效的基础。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原有得所有科目为必考课的高考制度及课程体系中,教师是既有课程的机械而权威的实施者,只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教科书的意图,严格按照统一的教材、教参甚至教法进行教学,学生没有权利提出任何异议、做出其他选择。而选课走班的试验和实施,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地位的提升和课程学习自主选择权的扩大,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面临新的挑战,对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和不善于学习、创新的老师来说可能面临着被“下课”的危险。但同时,选课走班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资源开发、创新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在参与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富有个性化、创新性的教育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吸引更多学生选学自己的课程,走进自己的课堂,非常有利于加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与教学优势的多样化。在原有必考科目一统天下的格局下,不可能实现办学特色与教学优势的多样化,各学校在教学科目的组合与内容拓展上很少有自由度,在起起浮浮中基本上轮流坐庄,照猫画虎,课程结构封闭、僵化,教学模式雷同、单一。而选课走班的实施,打破这种机械的“平衡”,重构高考科目结构,在减少必考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以选考课的形式增加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课程的自主权,充分释放各学科课程的潜在功能,突出发挥每个学生的才智优势,教育教学模式由传统被动灌输模式下的“补短教育”向选课走班模式下的“扬长教育”转变,也为各学校提供了凸显自身办学特色、充分释放各学科教学的隐藏潜能,突出发挥单科或多科教学优势,使整体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现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

三、兰州一中地理选课情况调查统计

面对新高考模式下“6选3”的选考科目,学生会怎么选,地理的选择情况到底会怎样?2016年底,我们对兰州一中777名高一学生和858名高二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高二年级在6门选考科目中,按选择人数(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为:物理656人,占76.46%;化学574人,占66.9%;生物554人,占64.57%;地理340人,占39.63%;历史292人,占34.03%;政治158人,占18.41%。高一年级在6门选考科目中,按选择人数(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为:物理622人,占80.05%;生物577人,占74.26%;化学568人,占73.10%;地理241人,占31.02%;历史201人,占25.87%;政治122人,占15.70%。

按“6选3”的组合。高二年级选择“理化生”组合的学生最多,达到402人,占总人数的46.85%。人数比例排在2-10位的组合分别是“政史地”115人,占13.4%;“理化地”64人,占7.46%;“理生地”51人,占5.94%;“理化史”47人,占5.48%;“理史地”39人,占4.55%;“生史地”27人,占3.15%;“理生史”26人,占3.03%;“化生地”22人,占2.56%;“化史地”15人,占1.75%。其余组合都在10人以下,其中“化政地”这种组合无一人问津。高一年级选择“理化生”组合的学生也是最多,共有345人,占44.40%;人数比例在2-3位的是“理生地”61人,占7.85%;“理化地”58人,占7.46%。

从单科选择情况来看,无论高一还是高二,文综三门课中选地理者最多;从组合科目情况来看,地理被选的比例也较高。作为地理教师,这是值得让我们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事情,虽然一方面这与高校选拔制度的要求驱使有关,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地理科目在新高考模式背景下和学生心目中的真实地位。

四、甘肃新高考模式下地理选课走班面临的问题

1.教学设施、设备短缺,用于走班教学的教室不足。学生选课走班后,将走向小班化教学模式,所需要的教室数量更多,因为理化等课程的“天生”优势,必然会占据大多数教室和教学设施、设备,地理教学空间和资源很可能会被大幅压缩,影响到地理课程的顺利开设和建设。

2.教师教学任务配置差异变大,出现更大的不均衡。因为新高考模式下的学生自主选课、走班教学,主动权和选择权在学生手里,尽管学校可以稍加引导和干预,但是由于受教师个体水平、个人魅力及名师效应对学生影响的差异,学生选择的结果势必会出现需求量不均的状况,学生的选择有可能会过于集中于某一位或几位地理教师,而其他地理教师则面临“过剩”的结局,这样造成部分地理教师工作量过大,而部分地理教师工作量过小甚至没有工作量的现象,教学任务配置差异变大,不均衡性增强,会严重影响到部分地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收入待遇。

3.受学生选课盲目性的影响,有可能造成地理“生源”流失和地理课程资源浪费。因为学生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其选择的自主性、自由度较大,但同时受年龄、学习经验、职业构想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欠缺因素所限,部分学生选课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跟风性的影响,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和部分学生间的“匹配度”降低,部分学生在选择后,或上一段时间的课之后,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学习地理课程,心生悔意,会乘走班之机“翘课”,甚至退出对地理课程的选择,如此一来,势必会造成地理“生源”的流失和地理课程资源浪费,对教学安排、课程设计和学科建设极为不利。

4.地理科目选课走班教学缺乏现成有效的经验。选课走班制度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从已经开展选课走班的浙江、上海等地来看,有进展但也问题多多,而作为教育基础和实力相对薄弱的甘肃,对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更是缺乏实践尝试的条件和经验,再加之中学地理学科本身的发展现状和地位相对弱势,更是缺乏可供借鉴的、现成的、有效的经验,在新高考模式下只能由观望到摸着石头过河,难以提升魅力、抬高身价,影响到课程开发和学科特色建设。

五、做好地理选课走班的几点建议

尤其对于地位和基础都不太强势的地理学科来说,广大地理教师更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亟需观念转变、改变课程规划、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水平,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建立与“选课走班”相适应的学生吸引和管理机制,促进学科和教师的持续发展。

1.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地理选课走班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复杂工作,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广大地理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有较高的难度和风险。建议各学校未雨绸缪,结合本校实际,在某一学段段或部分科目,甚至部分班级先试行“选课走班”,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再逐步推开。先满足少部分群体的需要,逐步过渡到在同年级同学科进行分层走班,条件成熟时,最终走向一个学生一张课表的充分走班。

2.提前准备,提升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实施走班制教学已是势在必行,广大地理教师应该居安思危,了解、学习选课走班相关制度和学生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紧跟时代步伐和要求,及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并胜任新高考模式下地理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

3.加强地理选课指导,减少盲目跟风。“走班”之前的选课是第一关,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但不稳定。地理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能力水平,结合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目标大学以及未来职业需求等因素,向学生专门进行地理课程设置介绍、选课要求和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做出选择。减少选课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跟风,避免因选课不合理而导致学生和地理课程的发展受挫,。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理课程网络互动平台。学校可以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集管理、教学、教研、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等多位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广大地理教师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建立地理课程介绍、选课指南、学习资料、诊断试题、学业诊断与评价分析系统等各种网络资源库,将现有的有限地理课程资源转变为无限的地理学习资源,扩大学生与地理学习资源的接触面和接触机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实现学校管理、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实现顺畅对接,让师生互通、信息共享,无疑会为实施地理选课走班提供更加有力、有效的科学和智慧保障。



陇ICP备170048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