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   开智   健体   立美   尚劳
您的当前位置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学校概况 >文化建设 > 摇曳在弘毅苑中的花朵——兼评陈效义长篇小说《祖厉源》

摇曳在弘毅苑中的花朵——兼评陈效义长篇小说《祖厉源》

发布时间: 2019-07-03   | 来源:本单位 | 点击数:10741

追忆,已经过去了两年的似水年华。2017年美好的夏天,陇原大地硕果累累,深厚的黄土地,四野散发着成熟的气息。在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的季节里,几经波折,《祖厉源》终于由吉林文史出版社付梓出版了,这颗深深扎根于弘毅苑的大树,终于开出了红硕的花朵。

 

祖厉源2.jpg

《祖厉源》的作者陈效义,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兰州一中)高级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培桃育李。带班,批改作业、试卷,拟考试题,编写教辅资料,是一名踏实的中学教师的生活常态。陈效义老师出生在甘肃会宁县贫困山区的农村,苦难的生活使他从小渴望读书。小说《祖厉源》中,自强不息的寒门少年田钦玉身上,就有陈老师生活的影子。正如陈老师自言,三十年前,他站在会宁一所小学的讲台上当老师,但他想去外面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辞去了小学教师的铁饭碗;毅然考进了陕西师范大学,研读汉语言文学。二十年前,他成为了兰州一中的一名教师,天天给孩子们上课。夜深人静之时,每每回望曾经养育自己的那片热土,他不断萌生着写书的冲动。但繁忙充实的教学工作,使他构想了若干年的成书想法,一再延宕。和所有的会宁娃一样,陈效义老师就是通过读书、教书来实现他人生的跳跃的,他的经历就像书中周兴文的命运一样,“几十年的生命旅程其实就是想尽办法走出祖厉源的生命历程”。而如今,他正在用后半生回望那个铭刻在他心底、深入骨髓的祖厉河和崖湾村。

年少时的陈效义,勤奋刻苦,酷爱写诗。小学任教期间,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小诗,教学之余笔耕不辍。 走出会宁大山后,陈效义回忆故土旧事,每每情难自禁。《祖厉源》于1993年6月动笔,两年后初稿完成。在一次搬家时,无意中发现了被遗忘许久的手稿,再读后不尽如人意,他绝然将初稿付诸一炬。2013年冬至,陈效义痛苦地经历了一次生死劫,痊愈、平静后,他想到了然于胸的小说初稿,开始彻夜伏几,这一次,《祖厉源》在他的笔下一气呵成。

追溯兰州一中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就是名师涵养名校,名校培育英才。1902年2月底,在甘肃文高等学堂建校之初,陕西维新大学士刘光蕡就任总教习(校长),先生为办学衣不解带、积劳成疾,于次年8月,溘然长逝;后兰州名儒、翰林刘尔忻先生继任总教习。刘尔忻先生立足校园,关注民生,兴办皋兰(今兰州地区的旧称)两等小学堂,兴办“八社”实业,为海原大地震募善款,修筑小西湖盐场堡防洪堤岸,募款重新修葺兵火毁坏的五泉山公园,著书立说,撰写楹联,鼓励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文高等学堂的两位总教习——开山鼻祖以身作则,树立了关注家国实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师者典范。学堂初创时期条件差,设备简陋,但作为其总办、总教习和教习大都具有崇高的道德水准、广大的社会声望、渊博的学识,莘莘学子不但得到了严酷的历练,最早接受了维新思想和新学启迪、浇灌,而且得到了刘光蕡、刘尔炘、慕寿琪等高师的拳拳教育和培养,学堂涌现出了一批新锐和奇才,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至水梓校长时期,取《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弘毅”为校训,激励了一代代名师学子,凝成了兰州一中优良传统和校风。从那时开始,兰州一中名士辈出,人才济济。教育家刘光蕡、刘尔忻、慕寿祺、水梓、赵元贞、华遵舜、刘鸿勋、白春永;书法家魏振皆、黄文中、牟月秋;政治家金树仁,杨静仁;革命家张一悟;院士王陇德,科技人才寇氏三兄弟……不一而足。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弘毅人,在教育战线上,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校园文化肥田沃土,风生水起。在这样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中,毕业于陕师大中文系的陈效义老师,专攻汉语言文学,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淀了丰厚的学养,厚积薄发,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祖厉源》的写作,作品一经问世,就被网络连载,并在中国图书网上发售,受到读者好评。究其根底,原因有三。

首先,这部诞生于中学校园的文学作品,在汉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显示了其扎实、深厚的功底,为弘扬民族文化、净化汉语言环境做出了表率。

从1993年6月初稿,到2013年完稿,十年磨一剑,《祖厉源》几易其稿,期间反复锤炼、打磨。全篇采用整饬的章回体节目,提纲挈领、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触目可感的故事情节。作品语言工整、丰富、贴切,品咂再三,余韵袅袅;尤其特别的是很多处对称、排比的句式,细致到位、互文见义地揭示了文章内涵,显示了一名语文教师语言运用方面的优势。

 “会宁,一片红色的土地。祖厉河,一条苦难的河流。祖厉河啊,我那父亲一样博大而促狭的祖厉河,母亲一样美丽而又不遮丑的祖厉河,兄弟一样包容而又排他的祖厉河,姐妹一样坚强而又脆弱的祖厉河,赤子一样富有而又赤贫的祖厉河,情人一样慷慨而又吝啬的祖厉河,我怎么就走不出你的视线呢”——这是胸怀大爱的作者在楔子里,用排比、铺陈尽情抒写的热血陈词。

“山月是一位孤独的美人。将盈未满时候,仪态万方,情意绵绵,静静地悬于东天之上。那营盘山和卧虎山被映照得隐隐绰绰,飘飘渺渺,如在雾中,轮廓清晰而面目模糊,仿佛酣眠之中的赤子,肢体随意伸张,形骸放浪无忌……”——这是渗入灵魂的朦朦胧胧的乡村月夜美景,作者用细腻独到的笔触,再现久远年代精妙的官能体验,令人唏嘘。

 “很快,大锅里飘出浓烈的膻味肉香,飘向了官场上的每个人,飘向了山村里每个角落,飘向了暖暖冬阳下的沟沟坎坎旮旮旯旯,弥漫在整个世界里” ——用夸张手法放大感官,细腻、精准地地描写万民饥肠辘辘的贫困岁月里,打羊肉平伙的场景。

 “摇摆着双臂碎步小跑过来,娇喘微微,两颊泛红,粉白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升学季田钦玉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在河沟畔等刘玉琴:青春萌动的少年,悉心端详心中的女神。

诸如此类的语言,无疑是发自内心,精心锤炼,又极具煽动力和魅惑力的,这样的言辞在作品中比比皆是。

今天,在我们身边,文字垃圾随处可见。文学网络化、商业化、快餐化,文字随意化、模仿化、媚洋化,语言低俗化,文本阅读稀有化……诸种现象不一而足。社会家庭阅读经典名著者,凤毛麟角;汉语书写,触目错字别字。汉语言文字的习得、书写,缺乏良好的环境;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运用,其前景堪忧。可以说,《祖厉源》全篇语言经得起行家静心推敲,仔细琢磨;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的陈效义的文学创作,一反网络写手的急功近利,快餐文化的粗制滥造,对传播、净化祖国健康的汉语言文字,树立了言行一致的模范。

其次,作品中丰富的生活元素、深厚的思想内容,显示了用心拥抱生活的人民教师宽广的家国情怀,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品取材于现实,与改革开放之初十年间的社会历史完全相吻合,故事情节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开。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反映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卷主要描写爱情主题,下卷描写凡人小事。小说以甘肃会宁县农村祖厉河源头崖湾村为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再现了抢修水库,拾羊粪,铰羊毛,田钦梅赊身葬父,庙峡沟耍水,逛庙会,耍社火,兄妹换亲,胡万有换地,古老的殡葬……等时代生活片段,再现了八十年代西部农村的一系列原始的生活画面,全方位本真地记录当地的丰富的民俗、风情、社会生活。

作品中的主人公历经艰辛磨难,奋发图强,具有鲜明的励志精神,给读者以满满的正能量。正如作者所言,个人的苦难往往与时代和民族相关,只有奋斗才会战胜苦难,只有奋斗才会有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富强。“我经历过生死的苦难,所以我要把这本书的苦难写的更有价值”,陈效义老师如是说。本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者抒写那个年代里人们历经苦难而又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心路历程,将人物命运放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为社会人生画像,为平民百姓立传,以朴素的平民情怀,关照社会人生,关注社会变革,思考命运走向。

兰州一中的办学历史上,曾经历过抗战辛甸办学的过程,那时师生空前团结,政治觉悟空前提高,爱国成为校园思想的主旋律。首任总教习刘光蕡先生,为文高等学堂的教育事业死而后已;此后刘尔忻先生更是放眼社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身后由友人捐赠八个银元才得以安葬。先生曾为校门书写楹联:“我都是黄帝子孙,俯仰乾坤,何堪回首;你看那白人族类,纵横宇宙,能不惊心?”这引起师生共鸣的醒世良言,强烈激发了爱国热情。总之,无论是刘古愚,还是刘尔炘,他们身处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都在致力于现代学校教育的同时,满怀爱国热情,把目光投向危机四伏的社会,期望通过振兴社会教育达到救国的目的。满怀书生意气的陈效义老师,在辛勤工作之余,将目光投向深远的改革历史,关注社会变革,用心血沾就笔墨,抒写改革开放初期一代人的命运,把脉社会潮起潮落,在洋洋数十万言的作品中,塑造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周兴文、田钦玉,尽责的乡村教师杨勤儒,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胡红卫,质朴的老红军罐儿爷,奸猾的小生意人徐三能,苦难中生生不息的农村妇女田钦梅、田俊莲、张社姑等……这活跃在黄土高原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西部旱塬上农村人物的群像,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深地思考与辨析。

尤其是,作者满怀深情抒写会宁县革命传统,将红军革命的这一段历史写入作品中,希望下一代能够记住先辈们光辉的革命历程;作为一名教书匠,陈效义老师关注社会变革,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史,作者借助小说成就了一部立体形象的生活教科书,在党和国家倡导学习强国的今天,这部作品成为自强不息、爱国爱民的无形的标杆。诚如作者所言,用文字记录社会、记录革命历史是我们会宁人的责任。作者将文以载道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融进了作品之中,显示了一位平民写作者的担当与立场。

总之,作者在作品中,记录革命历史,抒写人生苦难,塑造励志人物,再现民俗文化,这些选材与内容,本真地体现了写作者的思想水准与人文情怀,作为身负教书育人重担的人民教师,笔者所拥有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尤其难能可贵。《祖厉源》是弘毅精神生动鲜明的展示,体现了百年名校爱国利民的优良传统,在新一代教师思想行为上的传承。

其三,《祖厉源》是兰州一中校园文化的结晶,时代精神的教科书,作品的问世,标示着陇上名校的文化宝库里,又增添了新鲜的血液。

以弘毅校训为发端,百年名校积蓄着永远经典的精神财富。在兰州一中古老而又年轻的校园,关注社会、爱国爱民、造福乡梓的思想一脉相承。《祖厉源》是校园文化思想集成的硕果,在这一部形象可感的时代思想教科书中,写作者把前人所经历的、这一代人所思考的,形诸于文字,寄托于可感的人物形象,深切探索苦难之于人生的价值,再现了奋斗者之路,唱出了强者之歌,在百年名校的文化精神宝库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而外,热爱生活的作者凭借数十年的潜心体验,观察、记录了西部黄土高原上的民俗风情,诸如打平伙,闹社火,逛庙会、吼秦腔……等等,精心雕琢、再现了黄土高原上的民俗生活;形象本真地储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神财富。

在《祖厉源》背后,校园文化如火如荼。今天,弘毅苑里,红豆翠杉吐纳生息元气,千层洮砚胸怀万里波涛。栋梁之才,绿荫萋萋;师吟生诵,书香盈怀。教师读书笔记,集萃辩理;优秀重点课题,妙思结果。名人字画,师生墨迹、摄影作品,通用技术成果,俯仰入目,滋兰树蕙。音乐厅里,名曲悠扬;合唱团队,声遏行云。绿茵场畔,校编球拍操强身健体;传教路上,名师奔八方风雨兼程。驻足校园,教学楼书声琅琅,才子名师,你思我导畅泳学海;校史馆巍然屹立,诉说着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学堂,点石成金,藏珠蕴玉,造福乡梓的历程。在《祖厉源》背后,社团活动风起云涌。在弘毅苑,活跃着校园广播站,弘毅采风文学社,九思文学社,最忆潇湘文学社,兰州一中北词堂,兰州一中辩论社,模拟联合国协会等各种社团;莘莘学子,游学八方;周末文化广场,模拟联合国大会,辩论会……各种活动广泛有效,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成为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摇篮。

有人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的确如此,只有胸怀人间大爱的,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教师,才能哺育出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的英才俊杰。在兰州一中,教师所追求的自我成就的目标,正如现任王文槐校长所倡导,做一个有情怀的教师,有大爱的先生。不言自喻,兰州一中生机蓬勃的校园文化,正在培育着人间大爱,培养着兴国利民的师长和学子。放眼兰州一中这片热土,有功底扎实、胸怀大爱的教师团队,他们辛勤耕耘、与世无争;有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英才俊杰,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绽放异彩;有放眼全局,谋略至高,倡导一校三区,一体两翼的勤勉的领导团队,他们甘当人梯,咏育后世,成为弘毅精神的践行者和创新领跑者。甘肃省兰州一中的校园文化,必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这样优质的教育教学思想基础,聪明好学的学生物质准备,假以时日,兰州一中教书育人的事业,必将从光荣走向辉煌!

弘毅精神,作为兰州一中的校园文化精神的高地,在小说《祖厉源》中得以彰显光大。一代代弘毅人,将在这种正能量精神的召唤哺育下,茁壮成长。


供稿:兰州一中教研处 林红卫

 


陇ICP备170048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