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   开智   健体   立美   尚劳
您的当前位置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新闻公告 >校园新闻 > 兰州一中2019年中青年教师研究课暨高考复习研讨课活动

兰州一中2019年中青年教师研究课暨高考复习研讨课活动

发布时间: 2019-12-05   | 来源:本单位 | 点击数:11638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调动广大教师研究课程、研究教法的积极性,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名师工程”进程。我校于2019年11月25日——11月28日举行了兰州一中2019-2020-1学期“中青年教师研究课暨高考复习研讨课”评比展示活动。本次活动中共有14位教师参加,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共九个学科。

   语  文    

 高考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之被动句 

李福老师

教研组点评:教学中,李福老师从分析考纲导入,以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为导向,发现学生在翻译中对于文言句式理解和翻译存在的问题,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解被动句、倒装句的内涵,掌握其表现形式,做出准确判断和翻译。教学思路脉络清晰,抓住贯穿整节课的主干内容,加以延伸,让学生从宏观方面系统科学掌握文言句式的内容。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依据教材、总结知识、点拨技能,一体三翼,落实到考题训练中来。课堂重点突出,效率较高。

   语  文    

 高考专题:文言文断句 

牛晓婷老师

        教研组点评:授课中牛晓婷老师以有趣的断句例子导入后,先明确了文言文断句的三种基本方法,然后重点就其中的三种技法,即找名词代词、找对话、找修辞来断句。教学思路清晰,材料选取精当;教学方法多样,有集体诵读蕴意丰富的文言文语段,有分角色朗读,还让学生直接在黑板断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评课老师认为,牛晓婷老师本次公开课经过艰苦的前期磨课后,授课中体现了一个“实”字,即复习到位,针对性强,及时总结,加强点拨。

   数  学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张广平老师 姚小娟老师

        教研组点评:两位老师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教学特色,共同点是都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板书工整,特别是教师的个性特色很明显,张老师沉稳淡定,娓娓道来;姚老师声音宏亮,气场强大,能充分调动学生。从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来看,同课异构的特点鲜明。

这两节课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教学设计整体上相同,都是从复习引入开始,然后举线面垂直的实例,引出定义,再探究判定定理,最后应用举例和课堂小结。(2)注重解题思路方法的归纳总结。(3)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4)对板书精心设计,书写工整,便于学生做好笔记。不同的方面是:(1)在利用折纸实验探究定理时,张老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三角形纸片动手实验,而姚老师采取让学生到讲台上和自己一起给大家示范的方式。(2)在例题的选择上,张老师注重基础,而姚老师加强了拓展。(3)在板书示范上,张老师有示范也有学生展示,而姚老师只有教师示范没有学生板演。这些也都体现出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很大的不同,正所谓“教有方法,教无定法”。

 

   英 语    

 Poems 

冯昭瑗老师

教研组点评:对于诗歌这一主题,特别是英文诗歌,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呢?直接开讲英文诗歌恐怕学生并不会感兴趣,而我们的母语—中文的诗歌则更为学生熟悉。冯昭瑗老师在规划唐诗英译相关的教学活动时,选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游子吟》,迅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三种较为简单的诗歌、学习了诗歌鉴赏三要素,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输出了五行诗。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过程流畅、内容充实,是一节知识点或者说“干货”较多的英语课。

    英  语    

   英 语    

 A Few Simple Forms of English Poems 

张春玲老师

教研组点评:张老师聚焦如何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经典的语篇为载体,巧妙渗透德育和美育,通过创新多维的活动设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

这节课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课程设置连贯,师生契合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在课堂写诗和翻译环节学生爆发出灵感。这些“智慧创新的火花”给这堂课增色不少。

    物  理    

   物 理   

 牛顿第三定律 

高秀福老师

  

微信图片_20191209173301.jpg

(教研组点评两教师合一,见下一名老师处)

 

   物  理     

 牛顿第一定律   

张进学老师  

       

教研组点评:这两节课在学科内容上不是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但在教学上是大家公认的难点,因为这两节课的好多问题在教学中是不好处理的。整体来看,两位教师教态大方,语言简练,两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较合理、科学,教学效果较好;两位教师都能正确地把握教材,较好地抓住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并有效化解了难点与重点。两节课都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又增大了课堂容量,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大家认为,两位教师在一些方面的创新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化  学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汪琛老师


 

教研组点评:汪琛老师授课内容是高中化学教材选修4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的内容,汪琛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新颖、科学的教学理念,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合适的、贴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能创新实验、提出高质量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同时还能够运用、设计新的例题与问题前后呼应,在应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落实学生的素养,很好地示范了深度学习。   化  学    

 

      化  学      

 铁的重要化合物 

曾媛老师

        教研组点评:曾媛老师备课扎实教案详实,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教学目标合理贴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点很突出,难点把握准确,整体内容丰富,资源挖掘到位,信息量大。教学过程中虽然受到停电的影响,但曾媛老师处变不惊,成功地完成了教学。本节课的亮点是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考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层层递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科思想的培养,把科学探究的习惯,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落实在这节课中。

 

      生 物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屈博老师

  

 

        教研组点评:屈博老师的这节课,课堂主线明确,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内容完整,知识点全面;教师基本功扎实,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整理到位,语言精确且简洁明了,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教学思路清晰,符合“三维目标”要求,教学实施较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充分利用多媒体,让比较抽象的转录、翻译过程变得生动具体;有讲有练,有课后作业布置,课程结构完整。

 

      政治      

 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杨雯媛老师

 

        教研组点评:杨老师的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相结合,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科素养的挖掘和培养。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举例论证能力,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能力突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基本功扎实,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充满激情。由学生设计的板书更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历 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之君主专制的演进  

李晶晶老师

教研组点评:李晶晶老师的这节课层次清晰,知识点的衔接到位,教学有深度,课容量较大。值得回味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能够将比较单调枯燥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创设探究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认知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发现历史问题和到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收集分析判断,增进了课堂的思考能力。二是营造了和学生相互配合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老师引导学生,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点拨提升,这些都值得借鉴。三是将本节历史课置于整个一个历史长河中,使整个历史教学有一个通感。

 

      地 理      

 中国地理专题-河流 

赵彩霞老师 

 

教研组点评:《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是区域地理一轮复习中的重点内容,不仅是中国地理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高频考点之一。是在学生学习了初中地理“中国的河流与湖泊”及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水”和必修三“流域的综合开发”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赵彩霞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经过创设情境、展示考点、知识梳理、设疑答疑、案例分析、学以致用等环节,既通过教师讲解及师生互动,对河流水文特征、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等基本知识做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通过教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结合新闻时事,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导学案辅助教学,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学生分析、解答该类高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容量较大,多媒体使用恰当、熟练,师生互动融洽,案例分析、启发到位,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比较明显,对学生地理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培养意识突出。

来自临洮中学的各学科组老师也参加了此次听评课活动。

本次评比展示活动,不仅锻炼了青年教师队伍,展示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成果,而且达到了增进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这对深入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供稿:各教研组    审稿:王顺 王淼 马伟

                                                                                                            编辑:孙家驹        审核:范多宝


陇ICP备170048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