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   开智   健体   立美   尚劳
您的当前位置是: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教研活动 >教研论坛 >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将促成教学和评价的深刻变化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将促成教学和评价的深刻变化

发布时间: 2018-03-08   | 来源:本单位 | 点击数:11230

范多宝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730030

 

2月6日—8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北京主办的“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班(第三期)”,可谓层次高、密度大,使来自全国各省区的近500名学科教研员(包括个别骨干教师)受到了一次原汁原味的课程方案研制核心成员的培训。

在通识培训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张绪培做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和突破》的报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做了《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的报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向东做了《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改革》的报告。

在历史学科培训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做了《新理念、新要求、新变化: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的报告,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汉国做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的报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的报告,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刘芃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的报告,还有三位专家分别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方面,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做了解读。

一、新修订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于2003年。在十多年的实验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新修订的2017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对十多年课程改革的总结、继承,也是对十多年课程改革的发展、突破。

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对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对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实现教育充分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调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历史教育,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也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张绪培指出:教育公平,不是把“不一样的人培养成一个样”,而是“让每个学生朝着可能的方向发展”,“让课程更有弹性,让学校更加多样”。张绪培认为,要改变学习动力机制。外压和诱惑,产生的是低效、低能、自私;“兴趣”才是学习的原动力,“适合”才能有人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发现兴趣、找到潜能、学会担当、读懂自己,从而悦纳自己,拥抱世界。

新版课程标准从过去的“三维目标”发展到“核心素养”,提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使“立德树人”有了新的抓手;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增加了选择性,更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新增学业质量标准,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自此,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进入“3.0版”时代。

二、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科核心素养,是立足“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凸显学科特色,从不同角度达成总体核心素养的途径。

专家指出:素养是素质的显性化表述。素质的形成,是“先天+后天”的结果,而素养则是素质中后天习得的部分。也就是说,素养是通过学科教学的结果中,除知识以外,给学生打下的烙印。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部分。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就是要做到: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制定教学目标、重组课程内容、指导教学实践、评价学业质量,完成从“教书”到 “育人”转变的根本依据。

核心素养是设计教学目标的抓手,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将来的教学设计,不再以三维目标分别来设计和表述,而是集中体现核心素养的达成。如,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要素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设计和叙述有几个典型案例,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重要样本。

针对核心素养中没有明确提出基础知识的问题,专家们解释道:立足核心素养,虽然没有突出基础知识,但是核心素养以基础知识为载体,不会淡化基础知识,而是强调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三、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变化

徐蓝教授指出: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调整了课程结构,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构成,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按照新的课程设计,历史必修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提供了《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样本,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这两个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为此,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更新了学习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

如必修课程内容,原有课程内容按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选择了若干学习专题。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感到这种专题史的体例编排及内容,忽视了历史整体性和时序性的特点,造成了学习内容跨越性大,知识割裂,交叉重复的现象。有鉴于此,修订后的必修课程,按历史时序,选择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作为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

四、搞好学业质量测评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并检测学习效果,把要求学生达成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并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

按照新版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评价所要求的层级关系,对各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有四级水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只划分了两级水平。

课程和学习评价的重大变化,要求各级教研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研究测评的策略、方法,使课程标准的实施真正“落地”。也要求各位历史教师切实转变评价观念,尽快学习掌握学业质量测评的方法,适应深化学业质量评价改革的要求。

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张绪培在报告中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基于学生视野:前知识,矛盾、困惑、冲突,重构;

解决真实任务:生活化、情景化、任务驱动;

增加实践环节:课题、社团、志愿者、实践基地;

创设宽松环境:选择、试错、遐想、休闲。

叶小兵在报告中着重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实施策略:

第一,情境创设。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

第二,问题引领。以问题来激活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第三,史料研习。探究历史问题靠的是有价值的史料,用实证的方式。

第四,开展论证。以学生自主探讨历史问题的论证活动为重心。

第五,深度拓展。将教学过程及结果设为开放性的,促成学生可持续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成课堂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发生,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多读书、读好书、勤动手,广泛收集课程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提高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贯穿学业质量测评,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了解和改进。

总之,这些变革对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比较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此次改革的重大意义,牢记使命,不观望、不懈怠,才能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不走样,才会使我们的历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陇ICP备170048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