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人生的价值观引领 ——例谈高中历史教学的人生意义
范多宝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
英国教育家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这样写道:“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历史教学,不是把冷冰冰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立足学生人生,挖掘历史智慧,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的过程。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目的和功能,就是以正确的价值引领,让学生走好人生之路。正确的价值导向,会帮助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下面是笔者对历史教学中如何立足学生人生,实现正确价值引领的一些做法及感悟。
一、高中历史教学价值观引领的现状分析
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高中生主体意识增强,其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在提高,同时伴随着怀疑、批判甚至逆反心理。第二,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许多高中生虽然追求自由、民主,但是公民意识、法制意识(规则意识)淡薄。第三,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如果家长包办太多,孩子分享的太少,他们的责任感、包容心会明显不足。第四,灌输式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建设意识不足,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够,非理性色彩比较浓厚。
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注重知识教学、技能教学,对价值观引领的淡化甚至忽视;培育爱国情感与引领理性爱国的不协调;对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或回避,或过激,导致价值引领的功效大打折扣;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细节把控上的问题,容易形成单向、线性思维,片面认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公式化理解较为普遍。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历史课程标准,突出核心素养培育。历史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也是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进而正确认识现实问题,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汲取历史智慧。
香港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多为史料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探究,而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则充斥着结论。教师喜欢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喜欢接受背诵历史结论而不去思考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这恐怕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价值观引领的三大原则
求真原则。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一样,“求真”是其生命力所在。在高一第一学期历史导言课上,笔者就开宗明义地说明:真正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人类活动的记述或遗迹。人们从当代的需要出发,不断地重新审视历史,留下许许多多历史认识。即克洛奇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教科书,实际上是当代人们认识历史的一些成果。求真,就是对教科书不迷信,对敏感话题不掩饰,尽量跳出狭小的圈子认识问题。求真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广泛求证。求真,就是尽量让事实说话。接近历史真实的难度在于:一是认识能力上的局限(任何人不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记载历史),二是史料的局限(任何人不可能获取全部史料),三是立场和观念的局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中立),四是认识方法的局限(任何人不可能穷尽所有方法)。只有不断突破这些局限,才会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包容原则。爱因斯坦曾说: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林则徐曾有题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自强不息,充满自信,又要开放包容,尊重不同文明。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异质文明,从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而不能妄尊自大,目空一切。历史上,许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借鉴中得到发展和升华的。汉代儒学对法家、道家思想的吸收,宋明理学对佛教思想的吸收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对异质文明的好奇和欣赏,犹如男女两性的吸引,是人类社会的本性所在。但是,不能像某些人“变性”一样迷失自我。坚守自我,发展自我,方为正道。
建设原则。那些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人固然可贵,但当代社会更需要建设性人才。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创造、创新。历史学习,重在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李贽等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却没有给当时社会提出新的设计;启蒙思想家却给欧洲勾勒了理性王国的蓝图。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是人的各种素养中最为核心的素养。
三、价值观引领的五大价值追求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认真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立足学生人生,重点落实以下几点价值追求。
1.学做真人。
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会做人。做人,不是仅做自然人,而是做有道德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道德,就是与人相处之道,道德的基本境界,就是自尊自立自强;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助人为乐。
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就是认识自己,并不断地超越自己。“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引用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也是他哲学原则的宣言。学做真人,就是去掉虚伪矫饰,以真诚坦白面对别人。《韩诗外传》: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从中外历史上查找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国与国之间真诚相待的案例,拨开世俗价值观的雾霾,享有一片理想的蔚蓝天空。还可以从反面了解哪些欺骗与欺诈只能自食其果的案例,吸取教训。
2.理性爱国。
只要你生活在某个国家,爱国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灌输的。但是,只有理性爱国才是持久的,是需要认真培养的。
在近代历史上,犹太人可谓聪慧精明,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屡屡受到一些法西斯国家的屠杀和残害,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祖国。当一个国家遭受别国侵略和奴役的时候,才知道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珍贵,正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应该以拥有一个独立统一、走向强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要做到理性爱国,首先必须珍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思想、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华,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要做到理性爱国,必须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认识到本民族的落后与不足,承认并认真学习外来的先进文明,客观分析中外大势,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具有追求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宣扬外国侵略的野蛮、贪婪、残暴,而要引导学生多反思清政府闭关锁国、虚骄自大、愚昧无知的做法;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要看到义和团盲目排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损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人志士通过实业救国、思想启蒙、变法改革、民主革命、科技救国等形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赢得了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富强,肯定每一种救国形式的价值。
在新中国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挫折、发展历程及成就,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3.合格公民。
一个现代国家,需要的是合格公民,而不是俯首帖耳的臣民。公民,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政治,遵守国家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在古希腊、罗马的民主与法制教学中,须认真揭示西方民主法治的精髓与问题。在近代代议制民主形成的教学中,要深入分析民主思想与各国国情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民主形式。通过启蒙思想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在推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进一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中西方文明的对比,要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缺陷,以及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做一个合格公民,还需客观理性地看待民主与专制问题。同样的材料,如果我们能高屋建瓴,并用一些细微的技巧去处理,就会产生大为不同的效果。下面几个细节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对民主与专制加深理解。
细节1:秦始皇选择郡县制并非民主决策的产物。《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只有廷尉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按照民主程序,秦朝岂不是要实行分封制了?秦始皇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病,借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教训,关键时刻作出了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决定。其千古一帝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细节2:由苏格拉底之死引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苏格拉底之死说明,在直接民主制条件下,有时多数民众的意志并非正确,加上部分人的宣传、蛊惑,民众会做出非理性的事情,“多数暴政”由此而来。所以,民主作为一种国家管理模式,不是完美和万能的。
细节3:引入“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概念。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提到了“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近代史上,代议制、有限权力、平等自由法治等原则,属于“原则民主”,具有理想化的色彩。具体化到各国的政体建立,都是根据各国国情,特别是各阶级阶层力量对比等形势,属于“程序民主”。无论是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共和制,还是近代法国的议会共和制、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都无所谓绝对的优劣,而是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加以调整,以适应本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细节4: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借鉴近代巴黎公社、苏联的政治制度,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其特点是“议行合一”。
经过铺垫,当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之时,教师加以总结和引导:欧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分权制衡,“议行合一”则是集权的思路。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在两极格局逐步形成,两大阵营对立,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显露,而苏联政治体制的问题尚未充分暴露的背景下建立的。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在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工业化初期,优势明显。但是,也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出现“文革”的重大失误。经过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约权力,抑制腐败,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我们可以把民主和专制作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去进行客观理性的探讨,不必刻意回避。要给学生指出:没有哪一种制度能管一切事,能管用一万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专制走向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追求民主的价值观。
4.世界意识。
从经济的角度讲,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交通通信的进步,世界由彼此孤立走向连为一体。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国际分工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虽然全球化利弊并存,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影响多一些,但是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大势所趋。孤立和封闭,只能保护落后。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培养世界意识,就是由零和思维发展到共赢思维,不仅要善于同他国合作,还要善于维护自己的权利。
从文化的角度讲,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吸收、融合。我们要引导学生要有热情和勇气了解异质文明,以谦逊的态度尊重不同文明,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学习和借鉴异质文明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当下,我们还必须处理好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关系。我们每个人,既属于某个民族和国家,也属于整个世界,即世界公民。我们的国际视野,应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否则,你就是一记漂萍。
5.励志学习。
学习改变人生。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青少年成长经历。通过结合部分名人传记,介绍他们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情况,可以为学生的励志学习提供丰富的养料。
纵观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离不开哲学思考、灵感思维、数学建模、理论创新,离不开怀疑、思考的理性精神。哲学和数学是揭示大自然奥秘的重要工具。挖掘这些素材,激励学生不断解放思想,把思辨、观察、实验、数理分析结合起来,培育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直到后来的以俄为师等等。从这一历程中,感受学习中需要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感受为民族独立和振兴而学习的情怀,还要认识到要不断提高学习的层次。
总之,基于学生人生的价值引领,要本着“以客观换取理性,以真诚换取信任”的原则,老师多给学生提供材料,提出一些客观公正的视角,引导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没有必要告诉他们过多的结论。我们要倡导学生多搜集材料,多读书,感悟历史,体察社会,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取得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成就希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07—54.
[2]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