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打印

时呼!时呼!不再来 ——民国时期一中学子清苦勤勉、自律惜时学风之点滴

民国时期,学校两易其名(1912年11月改“文高等学堂”为“全省中学校”,1913年11月26日又改称“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那时办学条件极为艰苦,在“省立第一中学”求学的青年,生活都十分清苦,“土房土炕清油灯,炒面黑面风匣火”,就是反映当时清苦生活的一句口语。

民国十六年运动会.jpg

清苦的生活条件固然给学习造成困难,但却成为磨炼和激发学生心智和意志的动力来源。水梓担任校长期间,呈准借用织呢局房屋添作学生第五斋舍(宿舍),并令学生一律寄宿,以加强早晚自修和体育锻练。当时斋舍要住八九十个学生,每个房间里住四、五个人,一律土炕通铺。冬天睡冷炕,教室里只生一个小煤炉,冻得直跺脚;晚自习,几个人挤在一盏清油灯下读书、作业。外地县的同学大都徒步跋涉,不少人自带干粮、自做饭吃。虽然条件艰苦,但同学们团结友爱,刻苦攻读,积极向上。每天清晨起床,匆匆漱洗完毕,便以饱满的热情奔向校园朗读或去操场健身。

民国十一年修学自治会.jpg

据校友王子光老人(甘肃最早的共青团员)回忆录记载:“1926年寒假到了,我和同学杨和、李侠侬相约,一日之计在于晨,为了爱惜时光,假期中谁都不许睡懒觉,要学祖逖闻鸡起舞的精神。并由李侠侬执笔《十八省调》,写成一歌,名曰《早起歌》。为了见诸行动,坚持每日早七时,合唱此歌,互相勉励,歌罢即散。”歌词为:“ 劝大家早些起来, 爱惜好光阴, 贪恋衾香不起床,志气必消沉。试看工农兵学商,谁不起鸡晨,时乎!时乎!不再来, 一刻值千金。” 

《早起歌》.jpg

图为校友王子光老人亲手抄写、校友杨和与李侠侬编词、谱曲的《早起歌》。


(文稿撰写:兰州一中教研处  梁宇宏,登载《中学教育科研》2018年第1期)